萧华:廉洁奉公 清风传家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公管局发布时间:2025-04-24 16:25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收藏

萧华,1916年出生,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年轻有为的他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23岁任鲁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华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8月于北京病逝。

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萧华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葆贫苦工人家庭的艰苦朴素传统。他不仅自身模范带头,对亲属子女也严格要求,常常告诫家人,要坚持生活上低标准、学习上高标准,像劳动人民的孩子一样朴实,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萧华不畏艰险,始终以高昂革命豪情担当重任。他曾说,革命干部“本身要有朝气,把自己的事业担当起来”,“整装待发要出征,愿把热血染红旗”。萧华将军的女儿萧霜回忆说:“父亲常说,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打下天下,就是因为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哪里艰苦,哪里要开辟战场,父亲都毫不犹豫、勇挑重担。”

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萧华始终保持革命战士的冲锋姿态和冲天干劲,勇猛顽强、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历尽艰辛,挑重担、打头阵、当先锋,立下了赫赫战功。1933年,萧华年仅17岁就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和师长一起在很短时间带出一支能打善战的部队。1934年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以“卷地狂飙不畏死,几战蒋军落旄头”的英雄气概,打出了“铁拳”威风。长征后期,萧华带领红一军团前卫红二师,在乌江天险、大渡河边、腊子口旁,打了一个个硬仗恶仗,突破了一道道隘路险关,发挥了尖兵突击作用。1938年,萧华率领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八路军“娃娃司令”的美名传遍齐鲁大地。1945年,萧华带领部队抢占南满要地,他审时度势、指挥若定,壮大武装力量,建立民主政权,为进军东北创造了重要条件。

萧华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可谓位高权重。但是,他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不忘清廉本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树立了红色家风的优良底蕴。

萧华对儿子萧云的管教就特别严格。萧云到了上学年龄后,萧华把他送到一所军队子弟学校就读。这所学校在北京郊区,离市区十几公里。萧云一两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每次都是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星期日下午返校。学校实行吃饭、上课、作息准军事化制度。萧云过着严格的集体生活。萧华从不允许用他自己的专车接送萧云回家。他要求萧云和其他同学一样,乘坐总政机关的班车上学和回家。对此,萧云后来回忆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我时常约上几个同学步行回家,回到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妈妈十分担心,怕路上出事,免不了要说几句。这时候,爸爸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知道他是赞许的。所以,更加有恃无恐,继续‘锻炼’下去。”

萧华对子女虽然要求严格,但他从不打骂孩子。他常说:“马克思不准打骂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或不听话,他就把他们放到床上搔痒,直到他们笑得喘不过气来,说“下回不敢了”为止,以此作为不听话的“惩罚”。在萧云的记忆中,萧华很少板着面孔批评他,但有一次例外。他回忆道: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学校里拣到一条小狗,后来送给一个比我大的小朋友。他的父亲也是部队里一位领导同志,我们两家很熟,父亲去看望老战友,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情。星期六晚上,我回家后在父亲的办公室兼书房睡着了。灯突然亮了,睡得糊里糊涂的我被父亲叫醒。看着他板起的面孔和带有愠怒的眼光,我一下子吓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他严肃地对我说:“谁叫你把老百姓的狗拿来送人?你有什么权利这样做?在战争年代,我们那么艰苦,几天吃不到东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你随随便便拿别人的狗送人,太不像话!马上给我送回去!”说完就走了。这一夜我哭得很伤心,我觉得委屈。这狗是自己跑到我们班的,好多天无人认领,学校规定不许养狗,我才把它送人。当然,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把拣来的东西送人了。

萧华对吃极不在乎。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共渡难关。萧华谢绝了组织上的特殊照顾,按照国家规定的粮食定量,和家里人吃同样的饭菜。所不同的是,他总是把好一点的菜夹到孩子们的碗里,叫他们先吃饱,他再吃。他常在饭桌上说红军时代的艰苦生活。炊事员做什么,他就吃什么。有时,炊事员把菜炒糊了,饭做生了,他也从不批评,总是很快将饭吃完,又投身到工作之中。在萧华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都以艰苦为荣,身上穿着补丁衣服,根本看不出是干部子弟。对此,萧华的女儿萧露回忆说:“他告诉我们,要能吃各种各样的饭菜,粗粮细粮,瓜果蔬菜,甜的苦的,不能挑剔,要学会适应环境,好日子会过,艰苦的日子也能熬。我们家的孩子基本上跟父亲学会了这套本事,凉的热的,软的硬的,荤的素的,都不挑剔。我想,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都应学会这项本事,学会在各种环境中生活下去。”

2020年,萧华的女儿萧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有时,我突然说出的一句话、冒出的一个举动,都让我感觉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的品质精神就是传家宝,通过言语举止传给了我们,我们又传给了下一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是家风传承。”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