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官德在于造福人民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六安好家风》发布时间:2024-11-29 15:27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收藏

官居高位任可亲

凡是和陈祥将军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陈祥同志虽然官居高位,但却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体贴下属。1968年的初夏,有一次,陈祥到河北省65军的一个防化连搞调查、总结工作。当时部队正在搞生产,他们就和战士们一样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房里。陈祥和战士们一起种稻子,养鸡、养鸭。吃饭时一个班一盆菜,只看土豆、白菜,很少见到油花。一天,吃饭时发现在他的桌子上多了一个炒鸡蛋。他很认真地看了其他的桌子,都没炒鸡蛋。他问指导员:“为什么其他桌子上没有炒鸡蛋?”指导员回答说:“鸡蛋不多,不能每桌都加。”陈祥说:“鸡是战士们养的,不能光给我吃。如果鸡蛋不够,那就做成鸡蛋汤,让每一个战士都能吃到。”后来,连队果然做了鸡蛋汤。

这一点,这些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体会更深。他的秘书肖朝义回忆:1978年,陈祥同志由北京军区调任工程兵副政委,肖朝义从工程兵基层部队调到兵种机关工作时,初次与首长接触,不免有些紧张。陈祥看出了他的拘谨,同他一起拉家常,并鼓励他大胆工作,不要怕,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问。老将军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思想顾虑,增强了做好工作的勇气与信心,这时他感觉到站在他面前的首长,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部队的高级领导人,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平时,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要自觉遵守部队纪律,不要当特殊兵;与机关部门的同志以及基层的同志打交道,要谦虚谨慎,不要有老大作风,不要盛气凌人;要协助首长把好廉政关,不要帮倒忙等等。在生活上,他对下属的关心无微不至。一次,警卫员小毛因老家有点事,且老家离住地不远,想回家看看。陈祥不仅同意他回老家看看,而且还买了一些点心带给小毛的父母,并一再叮嘱小毛,回到家见了两位老人不要忘了代他问一声好。1980年7月, 陈祥离职后准备回北京军区休养。7月29日,他到陈祥家送最后一次文件。临别时,老将军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门口,小车走远了,他隔着车窗玻璃看见首长还站在门口频频挥手。1981年3月,肖朝义离开北京到长沙工作时,陈祥还特意买了一些点心送给他的老母亲。他关心、爱护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关心、尊重那些基层的普普通通的干部战士。记得每次下部队时,他都嘱咐要关照好司机的吃饭和休息,说他们开车很辛苦。有时他在部队食堂用完餐后,要走进厨房对那些辛勤工作的炊事员问一声好,道一声谢。一次,他在听基层领导汇报时,得知有位战士患的病可能转化为骨癌时,便指示部队领导一定要尽一切努力进行医治。因为在他眼里,将军与士兵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桑梓情深乃为民

陈祥老家在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他从这里参加革命,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着很深的感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陈祥将军到家乡探亲调研。他在家乡遇到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老人见到陈祥突然双膝下跪,他赶忙将老人搀起,问清姓名。道明缘由后,一幕幕往事在他脑海里翻腾。他百感交集,激动地拉着老人的手说:“当年参加红军时,我是你手下的‘小鬼’呢!你领导过我咧!”目睹战友一贫如洗的凄凉晚景,他心中苦涩,他得想办法帮助老区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于是,他在老家挨家挨户看望,访贫问苦,作农村调查。回京后,他联络十几位老将军联名向中央反映了老区人民的实际困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使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亲自带领、组织金寨的干部和农民到河北迁西学习发展板栗,带来了金寨板栗的大发展;到北京怀柔学习种植西洋参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帮助金寨办起了西洋参试验田,试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成为特色产业;协调专家帮助金寨大力开发竹产业。就这样,他为皖西和金寨人民的脱贫致富而奔走、操劳、忙碌。凡是请他帮做的事,他总是想千方、设百计,尽力办好。金寨要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他为之操劳;皖西要建铁路,他为之呐喊。金寨县委、县政府同志经常到北京跑项目,他家就成了金寨的办事处,他成了金寨人民的主心骨。金寨县每一个项目的顺利争取,都浸透着他的心血;每一次赴京任务的圆满完成,都离不开他的关心支持。他经常对金寨去的同志说:“我在家就管两件事:一是管买菜,为的是了解菜价、体察民情,还有家乡人来,有一口适合家乡人的口味的好菜;二是管汽车,因为小汽车是公家派给我用的,家里人不能随便用,你们来京办事的可以用,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乱动。”他说,在位时没有时间回家,也没有权力为家乡办什么事,欠老区人民的太多。过去几十年回家一趟,现在每年都可以回去一趟看看家乡的变化。他还说:“我将来走不动了,就由儿女们代劳回家乡。即使有一天去见马克思,我也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大别山去。"

1996年8月31日,陈祥老将军因病住在北京军区医院的病房里。金寨县的同志去看望他,他已不能讲话,只能用笔与大家交谈。他在纸上写道:什么时候进京的?住在哪里?吃过饭了吗?他又在纸上写字与夫人刘苏交谈,夫人刘苏将内容告诉了金寨的同志。原来老将军写的是:刘苏,明天中午请他们吃饭。看到这些,大家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为了让老将军放心,大家含泪点着头表示同意。没有想到,那次竟是永别!

陈祥将军逝世后,夫人刘苏依然接过为大别山老区做事的重担。只要是有利于老区脱贫的事,尽可能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生前,每年清明节前后,她总要同儿女们一道,不辞辛苦地从北京到安徽金寨烈士陵园,凭吊一番。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她心头漾起无限依恋的情愫。

艰苦朴素严律己

陈祥将军生前经常重复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即使他后来长期担任部队高级领导职务,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贫苦出身和在战争岁月里曾与战友一起吃树皮充饥的日子,一直在生活上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无论是在岗还是离休后,他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每次下部队,他总是对自己随从人员讲,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干部战士做出好样子,不要留下坏印象。他不让随从人员提前通知打招呼,吃住行从不搞特殊化。吃饭就在食堂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不让搞超标准接待。遇特殊情况,盛情难却,他也能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一次,他从四川出差返回时,特意绕道武汉看望工程兵驻武汉代表处的同志们,代表处的同志觉得首长是第一次到他们这里来,而且还是特意来看望他们的,出于尊重和感激,接待他时午餐搞得比较丰盛一点。陈祥一看桌上摆的菜比较多,便以商量的口气对陪同的领导讲:“这么多菜吃不完会浪费的,我建议,不 如我们这一餐留下一半够吃就行了,剩下一半留到晚上再吃怎么样?" 大家见他讲得在理,只好将一部分菜撤了下去,晚餐时加热再吃。事后,这里的领导同志说,陈副政委为人做事很实在,既坚持了原则,又不伤下级感情,使我们在平和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1979年2、3月间,他代表工程兵党委到马鞍山接收归编部队,兄弟部队考虑到部队的招待所没有暖气设备,而且还和办公室、宿舍混杂在一起,条件实在太差,便安排他们一行人到地方宾馆住。开始陈祥不知情,当车开进宾馆,下车进入大厅时才发现这是宾馆,于是他让部队立即退掉宾馆,改住部队招待所。驻地离全国著名风景区黄山很近,兄弟部队安排他和随从人员到黄山—游,几次劝说,他都没去,而且他还要随从人员也不要去。他说,我们是来工作的,不要给部队添麻烦。收编工作结束后,首长准备顺路到南京工程兵学院视察工作,兄弟部队领导原准备乘小车送一程。陈祥知道后说,大家工作都很忙,千万不要送行。再说,人多车多,一路浩浩荡荡影响不好,还是轻车简从好啊!后来因为司机路线不太熟,不得已才同意让部队派一个管理员乘坐一台吉普车在前面带了一段路。

拒绝公权私用

陈祥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从不搞特殊化。1978年12月,陈祥调任军委工程兵副政委。他在工程兵工作期间,他的外甥在部队当兵复员,复原后不愿回农村,想让舅舅通过熟人给自己安排工作。陈祥同志的姐姐也替儿子求情说:“家乡的地方干部,原来都是你的老下级,只要你一句活就行了。”陈祥开导姐姐(也是个老党员)说:“咱们当初革命,还不是为整个受苦人嘛!共产党员只能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为自己谋私利。孩子的事要由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安排,我们个人不得干涉。”在他的说服教育下,终于使外甥想通,回到了农村。曾任陈祥秘书的肖朝义同志,曾在一篇文章中写 道:“他(指陈祥)的一个侄女原在他家一起生活了多年,后来回到老家安徽,想要我们同县里有关部门打个招呼,安排个合适的工作。首长知道后对我说,这事我们不要插手, 一切由地方政府安排。”陈祥的这位侄女是他的小弟邸银洲的女儿,现在金寨县劳动局工作。

对待自己的四个子女,他更是严格要求,在妻子刘苏的印象中, 陈祥对子女们的要求何止"约法三章",他“约法”的是八章、十章,这也不许、那也不准。比如他从不让孩子乘他的车,他教育孩子说:“车是组织上为我办公配的,不是照顾你们的,你们有事可乘公共汽车。” 有时家里有急事用车时,陈祥也坚持按实交费。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四个子女,不仅为人诚实,而且各有所长,有的从文,有的从医,有的经商,在人生的道路上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不同岗位上做着各自的奉献。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