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先初:权是公家的 路要自己走
不挑不拣,不谋私利,不向组织伸手,自觉管控住手中的权力,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革命前辈们一生的行为准则。戚先初将军是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人,他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家风传承一代又一代。
1963年2月,戚先初从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岗位调任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1964年晋升少将。当时,戚先初家住在沈空大院东院一处房子,房间不多。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的同志便在市区给戚先初找了一处院落。那房子共有八九间。按照规定,戚先初可以享受这样的住房待遇。
戚先初家里人口多,家中有5个孩子和一位老人。在住房安排上,戚先初夫妻住一间,办公室兼客厅占一间,警卫人员用一间,一间做餐厅,剩下一间便是5个小孩子和老人挤在一起住。如果家能搬到新居所,居住紧张的问题迎刃而解。全家人知道后,非常高兴。但戚先初却谢绝了机关同志的好意。他说,要那么多间房干嘛,现在住着挺好。在他看来,战争年代每天行军打仗,能住上茅草房就不错了,在野外露营是常有的事,现在的住房条件比那时不知好上多少倍。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十几年了,可他对住房的需求仍然是“有房住就行”。
1966年5月,戚先初从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调到空军后勤部任副政委。按照部队住房规定,戚先初在北京可以住进独立的四合院。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部队机关的正常运作几乎都被打乱,戚先初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常常半夜里被电话叫醒,爬起来去制止武斗,调解各派之间的矛盾,根本顾不上还居住在沈阳的一家。直到1967年,搬家的事才提上日程。当时,戚先初被告知,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住房,他只能暂时与另一位同志家合住在北京骑河楼南巷的一个四合院。与别人合住在一起,生活非常不方便。其实,当时戚先初完全有理由提出自己要求,比如说:能否再找一找其他住房;要么先等一等,待有了合适的房子再搬家。戚先初是空军主管后勤工作的领导,想在北京找处面积不大的院子,应该不是问题。但戚先初什么要求、什么意见、什么条件都没有提,他还是那句老话:“有房住就行。”就这样搬进了与人合住的院子,一住就是三年。这期间,他从未再向部里提过调整住房的事。
有一天,空后政委廖冠贤到戚先初家里来,看到他的住房拥挤状况后,说,“老戚啊,你也该换个房了。”几天后,廖冠贤主动给他提供了一个房源信息,在地安门慈慧胡同11号东院,让他去看一看,如果不满意再找其他房子。慈慧胡同11号院上个世纪50年代原归属防空军。它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是主院,东院是偏院,只有南北房,没有东西房,东西两侧是两条廊子,将南北房连成一体,不够大气。但戚先初看过房后,认为很好,便搬到这里,一住就是20多年,直到他去世。
戚先初将军戎马一生,老战友、老部下多,遍布各个兵种。但在子女们面临是当兵还是下乡的十字路口时,戚先初从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去帮助子女。1968年秋,儿子戚铁军从北京第27中学毕业。学校宣布,各届毕业生都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
为了儿子的前途,妻子找戚先初商量,想让他给沈阳军区空军打个招呼,让儿子到沈空当兵。戚铁军是家里的长子,想当兵,子承父业,这是好事,戚先初当然支持。可是,为儿子当兵之事打电话走后门,他没有同意。11月份,戚铁军接到学校通知,学校经过研究,认为他符合征兵条件,可以报名参军。尽管从学校报名参军难有胜算,但戚先初认为这是正门,让儿子从学校报了名,经过体检、审查后参了军。
戚先初经常教育孩子说:“路要自己走,不能靠父母。”不仅是在孩子当兵的事情上,戚先初不为子女说话,就是在孩子提干、复员、调动、上学等方面,他也从未动用自己的权力施加任何影响,每个孩子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戚先初的小儿子戚陆军在北京卫戍区某师连队当文书,部队驻防在北京郊区。当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吴忠将军和政委杨俊生将军都是戚先初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老战友。戚先初在他小儿子服役期间始终没有向他的老战友们透露这个事情。而戚陆军也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谦虚谨慎,行事低调,从不与人谈论自己的父亲。两年多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是高干子弟,连队的领导也仅仅知道他出身军人家庭。一天连队指导员和戚陆军进城办事,顺便到他家里走访,结果大吃一惊。返回部队后,指导员向营里领导作了汇报。当时作为文书的戚陆军已被列为提干对象,因此营教导员还专门找他谈了话。但戚陆军有自己的想法。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想上大学,这是他多年的愿望,他不想靠父亲的光环为自己在部队的成长提供方便。
1980年初,戚陆军复员回家参加高考,由于离开学校多年,短短的6个月的复习准备不足,以几分之差没有在当年被录取。第二年再进考场,并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在这里读书学习正符合了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办事认真,责任心强,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并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大学本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被保送就读了本校的研究生。
一转眼6年多过去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戚陆军面临工作分配,一位老领导推荐戚陆军给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当秘书。以戚陆军的出身、学历和工作能力,做中顾委委员的秘书符合条件。但是,戚陆军学的是理工,他擅长搞技术,如果选择当秘书,多年所学的专业将付之东流。经过认真、慎重的考虑,并征求父亲的意见后,戚陆军决定还是要走自己的路。他选择的这条从事技术工作的路直到今天都没有放弃。
戚先初的几个子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始终牢记父亲“路要自己走,不能靠父母”的教诲。长子戚铁军酷爱新闻,离开部队后,进入了国家媒体,成为新闻界的一员;女儿戚意冰立志学医,救死扶伤,后来当了一名医生;二儿子戚毅军先是“上山下乡”,当了好几年的知青,回城后发奋学习,考进了公务员队伍;戚先初的养子张克勤同样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成熟的外交官。多年过去了,孩子们逐渐发现,父亲真的不一般。他不谋私利,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思想情操,让他们由衷的赞叹、敬佩。他们深刻领会到父亲当年不帮自己,是自己最大“财产”,父亲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们,培养着他们,帮助着他们,让他们成长为自立的人,成长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