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公管局发布时间:2024-04-24 15:55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收藏

皮定均,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人。他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军令如山,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曾率“皮旅”以一个旅的兵力掩护中原军区主力并成功突围,而震撼中外。他在1955年授衔中,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晋中。”皮定均在平时工作中,对战友、对群众、对家乡充满博大的爱;在家庭生活中,他又是个老农、慈父,言语不多,没给儿女们留下什么“至理名言”“格言名训”,却留下了宝贵家风,成为他们在成长路中坚持恪守的人生信条。

家乡情

皮定均在1925年11岁时在家乡参加了农民协会,是当时六安县(当时无金寨县)六区最小的一名农协会会员,1929年便参加了红军,由于他勇敢行动,入伍不久提升为英山县童子团团长。1932年10月,他随红四方面军转移大别山后再也没回过家。1946年,他率一旅中原突围转战在吴家店休整时,也未能回家看望家人。1953年,皮定均奉命从朝鲜回国调任福建前线,趁此空隙,他带着夫人张烽,用扁担挑着两个儿子一起回大别山老家。乡亲们听说双子(皮定均的乳名)回老家了,都从十里八乡赶来见他,并打听和他一道参加革命的丈夫、儿子和亲人的下落,皮定均读懂了乡亲们那望眼欲穿、盼子心切的眼神,他一晚没睡着,第二天就带着家人匆匆离开了家乡。他深知“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涵义,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许多大别山优秀儿女,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在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路途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倒在了战场上,牺牲在征途中,而他是幸存者。他时常教育子女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帮助那些死去战友的亲人、一定要帮助家乡发展。

根据将军遗愿,他的亲属坚持十多年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在皮效农、皮卫平、皮卫华、皮国湧等兄妹共同努力下,2010年在家乡槐树湾捐资兴建了皮定均希望学校,并不断引资兴建了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了弘扬老将军的精神教育后代,2011年,他们将老将军生前遗物380件全部捐献给金寨县。2014年,又捐资200万元兴建学校综合楼,一座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环境优美的学校坐落在大别山中,一个个烈士后代从这所学校走向全国各地。

“见到穷人讨饭要给一口”

皮定均出生于一个世代贫穷的家庭,出生半年多父亲便撒手人寰,3岁时母亲无奈改嫁,从此他与瞎眼爷爷相依为命,四方乞讨。8岁那年开始帮人放牛,用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即便生活如此艰辛,皮定均在与母亲不多的接触中,为人善良的母亲仍然教会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多年母亲那一句“见到穷人讨饭要给一口”的叮嘱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从小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家庭的破碎和母亲的教育,使他对劳动人民具有一种本能归属感,始终充满尊重与关爱。每次外出途中,见到路上背着沉重东西的群众,只要车上有空位,毫不列外地都会让驾驶员停下车,把群众捎带上一程。有一次在去同安的路上,他看到一位拉着装满一板车缸瓮的中年人,深深躬着腰,正艰难地向陡坡上拉着车,他立刻叫驾驶员停车,他和随行人员下车帮着把板车推上陡坡。被帮助的中年人得知帮他推车的是解放军的大首长,激动得连声道谢。皮定均深知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认为在人家有困难时帮助一把这才是做人的基本。

皮定均也常常教育子女要尊重警卫员、驾驶员、炊事员、保姆等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多和劳动人民、基层的同志交朋友,要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援手帮助,实实在在地做人。他教给子女的这些道理和当年母亲对他叮嘱的话一脉相承。皮定均做到了,如今他的儿女后代们也在默默践行。

军人家庭的本色

皮定均作为大军区司令,经济待遇应该是很优厚的,但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更不准家属、子女有特殊化行为。皮定均有三男二女,衣服是流水线穿着,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三的穿。长子皮国宏上高中时,即开始穿父亲穿过的旧军装。一年春节,皮国宏穿了一件新卡其布的中山装,里面蒙的是皮定均穿的旧黄军袄。因皮国宏尚未成年,黄军袄下面露出一寸多长。皮定均下班回来,皮国宏很亲切地向皮定均炫耀式的一个立正,拍着上衣说:“爸,我今天穿新衣服了,你看好看吗?”皮国宏满想得到爸爸的夸奖,可皮定均却说:“你这两滴水(指里面黄棉袄长出蒙袄褂),我看不怎的。”这时皮定均夫人张烽从里面出来说:“就剩六尺布票买的布,只能做这么长,明天,我把里面黄棉袄剪去一截,就好看了。”皮定均说:“不能剪,明年个子长高了,剪了穿着又短了。露一点黄边,才显得这是革命军人家庭本色”。

在教育子女方面,皮定均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孩子们做事要认真、要严格,无论在大事还是小事上。孩子们小时候,皮定均带领他们挖树坑,开始他会带着孩子们挖,然后便放手让他们自己挖,接着再来检查他们挖的成果。一般来说,坑口上面都会大一些,挖到坑底就会小一点,而树种下后,坑下面大些对树根有好处,今后树生长发育好。孩子们把坑挖好后,皮定均就会拿出一根小竹竿,上面量量,下面比比,树坑不合格的,就得重新挖,一直挖到符合标准为止。平常不论做什么事,皮定均都要求他们要“过细”,也就是注重细节,不放过一点小错误、小毛病。

皮定均儿子皮效农感叹道:“这种‘过细’的作风,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战争年代,高超的指挥艺术往往和深入实际、观察人微的细致作风密切相连的。没有过细的、认真的、周密的布置,7000人的皮旅大部队怎么可能在十几万敌军的围堵中,经过敌人‘鼻子’底下突围呢?”

一起过年才叫团圆饭

1961年春节,当时全国人民生活都很困难,粮食、肉食等物品匮乏,过年时,军区供应了一些猪肉、鱼虾和豆制品,炊事员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都等皮定均回来团圆吃年夜饭,可直到11点半皮定均才回来,对家人略有愧意地说:“你们久等了。”又问:“怎么不叫炊事员、司机和公务员、通信员他们来,我们一起过年,这才叫团圆呢!”皮定均夫人张烽一向体谅家里服务人员,说:“哎,真的,我把这事疏忽了!”皮定均和蔼地说:“夫人,你疏忽了,你去请,这样才有主人风度!”张烽说:“那你去请,不是更有主人风度了吗?”一向不苟言笑的皮定均笑着说:“夫人说的是,我俩一起去请。”这时所有服务人员都已吃过年夜饭了,但看司令员夫妇一起来请,很是感动,很快服务人员都请齐了,年夜饭才开始吃。从不喝酒的皮定均举起酒杯抱歉地说:“今晚,我在值班室值班,误了大家吃年夜饭,我敬大家一杯,庆祝全家大团圆!”服务人员都十分感动,机要员小罗端着酒杯说:“感谢皮司令关怀,祝皮司令全家幸福安康!”皮定均说:“我祝贺大家新年快乐。”此时时钟正敲响十二点,皮定均家的新年是在一片“新年快乐”声中开始的。

皮定均家里有一位佣人叫段修德,20多岁时,就跟随皮定均当马夫,随军走南闯北,任劳任怨,对皮定均及其家人照应倍至。段修德因在一次战斗中,左手指头被打断,整指后,保留了大拇指和二拇指,每伸左手时,成八字形,同事们都戏称叫他“老八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后,皮定均家的公务人员不断更替,因而同事之间大都不知他真名实姓,都叫他“老八字”,皮定均有时看到老段有些屈辱感觉,便安慰他说:“老八字很光荣,你记得我们八路军那时候,老百姓相互打手势,大拇指和二拇指一伸,作八字形,便知是八路军。八字,是八路军的光荣形象呀!”憨厚纯朴的老段,听了皮定均的开导,心情舒畅地说:“司令员说我光荣,我就光荣。”但在皮定均家里,皮定均不允许家人喊他老八字,自己和张烽都喊他老段,小孩子都喊他段伯伯。有一次偶然机会,皮定均听他小儿子和通信员小刘叙话,称老段是老八字。皮定均对通信员小刘和小儿子说:“段修德比我年纪还大,你们应叫他段伯伯。以后不准再叫他老八字了!”段修德听到此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说:“皮司令是多大的人物,我怎敢在他面前称大,你们就叫我老八子好了,皮司令说抗战时期,老百姓伸出两个手指一叉,成个八字形,就知道是八路军,我老八字光荣哩!”但从此后,皮定均的孩子和工作人员都不再叫他“老八字”,年轻的,都称他“段伯伯”。段修德十分高兴地说:“我连家都未成,却有这么多人称我伯伯,我是有福的人啊!”

“我当司令员的,难道还吃不起橘子吗”

皮定均1969年由福州军区司令员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1970年春节,福州军区的同志前往兰州看望司令员皮定均,带了10篓福橘给皮定均。民间有云:“黄岩橘子香又甜,福橘香甜胜黄岩”,说明福州橘子品质优于黄岩。不巧,皮定均到青海检查工作未回来,皮定均夫人张烽知道皮定均不大愿意接受同事和下级馈赠,但客人远道送来的,又不好退回去,便将橘子放在皮定均办公室里。皮定均回来后看到办公室10来篓橘子,问工作人员怎么回事,通信员小刘说福州军区送来的,张主任(指张烽同志,时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叫放在办公室里,没往家里拿。皮定均叫张烽把橘子交给后勤部,送给正在腾格里大沙漠堆山、挖地道的官兵们。说:“那里官兵们每天每人要完成10个立方土的挖掘任务,又干旱缺水,很少吃到水果,让他们尝尝福橘。”后勤部同志送了8篓到腾格里工地,留两篓下来,送到皮定均家里,皮定均叫通信员小刘把两篓橘子送给军区医院,慰劳病员和医务工作者。他见到通信员小刘有点无奈,便说:“我当司令员的难道吃不起橘子?你送给医院,明天星期我俩到街上水果店里买就是了。”这10篓橘子皮定均和他家人一个也没吃到。第二天,他和通信员小刘到水果店买了20多斤橘子,分成几份,他家的警卫员、炊事员、司机每人送了一小袋,司机老郭说:“司令员不吃人家送的橘子,还买橘子给我们吃,这橘子吃不吃,心里都是鲜甜的。”

皮定均戎马一生,也写了一生的日记,即使是在中原突围的24昼夜,战斗23次的千里突围途中也坚持不放弃,一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的日记已有百万字之多。他的这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儿女们。

皮效农说:“我从20年前开始承袭父亲的写日记习惯,就是想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这对我所从事的新闻出版工作获益很深。闭门静思,扪心自问,我真的很感激父亲对我们子女小时的严格教育和以身示范,他让我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体会到坦坦荡荡做人的人生境界。

标签:
关联信息